论文发表

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危机及其治理

发布时间:2025-09-10 16:31:52 点击: 2 发布:陈熙熙

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危机及其治理

刘翠峰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211135

[摘 要]微时代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信息传播以“碎片化”“去中心化”为主要特征,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交融、碰撞,这给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深入探讨了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面临的困境,包括信息内容虚幻性与真实性的矛盾、认同主体平等性与主导性的冲突、认同方式直观化与隐微化的矛盾等。同时,分析了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从主流文化生产、传播与教育三个环节入手,打造微时代文化新生态,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认同力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信息传播;文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23-25 [收稿日期]2024-10-17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不仅面临着物质财富丰富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矛盾,还面临着理想信念迷茫和信仰失落、价值取向迷失和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主流文化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防线,影响着他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特别是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危机。因此,有必要对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危机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其根源所在,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予以治理和防范。

 一、微时代: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面临的新挑战

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微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与网络密不可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更是以其便捷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成为了人们信息共享和社交互动的主要平台。然而,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内容虚幻性与真实性的矛盾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速度更加迅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既有新闻报道、官方宣传、政策文件等传统的“硬新闻”,也有社会热点、突发事件等“软新闻”,还有一些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伪新闻”。这些信息传播方式让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容易陷入到信息的包围中,甚至会受到来自于信息传播中虚假内容的诱惑,对主流文化产生怀疑。此外,由于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些虚假信息在短时间内就能迅速传播开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不良影响。

 (二)认同主体平等性与主导性的冲突

微时代环境下,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去中心化使信息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特点,传统的传播格局被打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而不再是信息的接受者”。在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接受者和影响者,其地位得到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多元发展所带来的认同主体地位不平等等问题。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中心”“客体”和“受众”地位被削弱,主流文化话语权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却在不断增强。这种认同主体平等性与主导性的冲突使得大学生在主流文化认同过程中出现了迷茫和困惑。

 (三)认同方式直观化与隐微化的矛盾

微时代环境下,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普及,信息传播呈现出直观化特征。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极大的便利性,人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直观地获取信息。然而,这种直观化的传播方式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也呈现出隐微化特征,一些潜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通过隐含在信息中的方式传递给受众。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往往只关注到信息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和价值导向。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认同方式的选择受到影响而出现了隐微化趋势。

 二、微时代:影响大学生认同的主要因素

微时代是以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广泛应用于大众生活的时代。网络技术的进步为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对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信息传播“碎片化”

微时代,各种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微资讯、微头条、微电影、微新闻、微评论等各种形式的“微”信息充斥在网络空间中。这些信息内容大多是一些没有明确立场和观点、缺少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的“碎片化”信息。这些“碎片化”信息缺乏必要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更多的是对大众情绪的表达,缺乏对事物本质的理性思考,呈现出“快餐式”“娱乐式”和“碎片化”特征。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意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学生都被手机上海量的信息所包围,其认知被“碎片化”了。在这种信息环境下,大学生很难对主流文化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二)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

微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自媒体。互联网技术提供给人们平等参与和表达权利,使人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由于微时代各种信息传递形式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导致了网络信息传播主体身份模糊化和传播内容碎片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对某件事情并不清楚,却通过网络发布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由于无法得到现实中权威人士或相关部门、机构等信息来源机构提供正确引导,更多地会采取一些情绪化和非理性表达方式。这就导致了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对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信息获取“多元化”导致认知“浅表化”

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渠道增多、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传播主体多元化、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等多种因素造成了大学生认知“多元化”问题。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件事了解很少,却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这件事并发表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然而,由于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判断,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导致认知“浅表化”。这种认知“浅表化”现象使得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停留在表面层次上,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三、微时代:提升大学生认同力的路径选择

针对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我们需要从主流文化生产、传播与教育三个环节入手,打造微时代文化新生态,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力。

 (一)创新主流文化生产方式

在微时代背景下,主流文化生产方式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和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变化。一方面,要注重主流文化产品的创意性和吸引力,通过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打造具有时代特色、贴近大学生生活的主流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强主流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主流媒体和网络空间的协同作用,扩大主流文化产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例如,通过制作微电影、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将主流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主流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主流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二)优化主流文化传播渠道

在微时代背景下,主流文化传播渠道需要不断优化和拓展,以适应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和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变化。一方面,要加强主流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网络传播渠道,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开展主流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工作。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建立主流媒体与网络空间的联动机制,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补。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不断改进主流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主流文化传播服务。

 (三)加强主流文化教育引导

在微时代背景下,加强主流文化教育引导是提升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培育工作,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强主流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主流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此外,还可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演出等多种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结语

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危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问题。面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和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变化,我们需要从主流文化生产、传播与教育三个环节入手,打造微时代文化新生态,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力。通过创新主流文化生产方式、优化主流文化传播渠道和加强主流文化教育引导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蔡英谦.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要特征和逻辑理路探析[J].理论导刊.2019,(3).DOI:10.3969/j.issn.1002-7408.2019.03.013 .

[2]宋传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DOI:10.3969/j.issn.1007-5968.2019.10.018 .

[3]荣玉巧,牛翠萍,王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策略探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8.03.03 .

[4]周艳琼.文化自信: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9).DOI:10.3969/j.issn.1003-2614.2018.09.030 .

[5]王永友,耿春晓.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危机及消解策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DOI:10.3969/j.issn.1673-8268.2017.05.001 .


 

The mainstream cultural identity crisi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governance in the micro-era environment

Liu Cuifeng

Nanji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ngsu Nanjing 211135

Abstract: In the micro-era environment, the way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fragment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nd multiple cultures stir, blend and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which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he mainstream cultur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college students' mainstream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micro-era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llusion and authenticity of information conten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equality and dominance of the identity subject,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tuition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 hidden micro.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the micro era and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on the mainstream cultur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choice of starting the three links of mainstream cultural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micro-age; college students; mainstream cultural identit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ultural governance

未命名__2025-09-10+16_32_35.jpg

编辑部

友情链接: 大众文艺 学周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