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

本科高校构建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9-12 14:56:04 点击: 0 发布:陈熙熙

本科高校构建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思考

贾伟谱

潍坊理工学院 山东 潍坊 262500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本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提出了构建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对策,旨在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体系;新工科;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72-62 [收稿日期]2024-11-15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本科高校必须转变观念,从课程体系入手,进行深化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和各地教育厅积极响应时代需求,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然而,当前本科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严重制约了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二、本科高校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课程体系目标定位模糊

部分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导致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些课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二)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然而,部分本科高校的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景,也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然而,部分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不足,实验室建设滞后,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学生的实践机会有限,难以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和积累经验。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部分本科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仍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也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受限。

三、构建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对策

(一)明确课程体系目标定位

本科高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即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广泛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

本科高校应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同时,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合理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此外,还应加强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本科高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本科高校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为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本科高校可以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部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模块”部分则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设置多个专业方向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课程体系既保证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六)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本科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建设实训基地等。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融入课程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此外,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

(七)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科高校应注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提高,鼓励他们参与企业实践、科研项目等,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企业人才到学校任教或兼职,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教学指导。通过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更好地满足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案例分析:以某工科类本科高校为例

某工科类本科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新工科”建设的号召,结合学校实际和行业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和优化。该校通过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等措施,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该校将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平台”部分,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设置了多个专业方向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课程体系既保证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在实践教学方面,该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了多个实训基地和实验室。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项目开发,有效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评价机制方面,该校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提出了构建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对策。通过明确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以及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本科高校应继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创新实践,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吴风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解析[J].教育探索.2008,(2).

[2]胡善风,汪茜,程静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DOI:10.3969/j.issn.1672-4038.2016.01.016 .

[3]罗三桂,刘莉莉.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DOI:10.3969/j.issn.1005-0450.2014.12.018 .


 

Thoughts on constructing the course system of cultivating compound application-oriented technical talents in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Jia Weipu

Weif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dong Weifang 26250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y,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experiencing a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demand for composite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 As an important base of talent training, the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talent training.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urriculum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build a curriculum system of composite application-oriented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aiming to provide strong talent suppor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 words: economic new normal; compound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curriculum system; new engineer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未命名__2025-09-12+14_57_00.jpg

上一篇: 融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思政课程实践与探究

下一篇: 没有了!

编辑部

友情链接: 大众文艺 学周刊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