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对白术天麻汤的研究进展及研究热点分析
丁彦郅1,张芳华2※,唐 宇1※
1.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6
[摘 要]目的:分析白术天麻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方法:在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选取2004年1月1日至 2024年12月31日收录关于白术天麻汤的相关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中文文献,通过分类和筛选后,使用CiteSpace6.3 R3版本软件对已整理的中文文献数据进行图表描绘和可视化分析。 结果:最终得到1781篇有效文献,发文量在2019年以前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以后呈下降趋势;其中作者王淑玲发文量最多(10 篇) ;山东中医药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16 篇);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分散;通过关键词分析显示,白术天麻汤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高血压、眩晕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疗效观察等领域,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社会的发展,对白术天麻汤的研究逐渐向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转移。 结论:通过分析表明,目前研究主要涉及对白术天麻汤的用药规律、临床效果、药理作用、有效组分配伍等,但存在临床试验不足、应用不广泛等问题,本研究有效地为白术天麻汤今后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白术天麻汤;文献计量学;CiteSpace;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29-54 [收稿日期]2024-11-14
前言
白术,性温,味苦甘,具健脾燥湿之能,治生痰之本。《本经疏证》卷2云:“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饮与水耳”。与半夏、天麻相伍,标本同治,祛湿化痰,止眩之功益佳;天麻味甘性平,入厥阴经,善平肝息风而止眩,旨在治风[1]。《本草纲目·草部》卷12云:“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而白术天麻汤源于《医学心悟》(清·程国彭撰),作为传统方剂中的经典之作,现收录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发布的《古代经典名 方目录(第一批)》,是首批发布的100首经典名方之一,有着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的独特疗效,并且对治疗眩晕、头痛、原发性高血压、美尼尔综合征等扰证方面展现出卓越效果,在临床方面应用广泛[2]。
文献计量学作为一门集数学、统计学、文献学为一体的交叉科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跨学科研究的日益增多,文献计量学方法在医药、环境、经济、教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3],也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科学、系统的量化分析方法。通过对某一领域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以帮助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白术天麻汤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尚缺乏总结分析该领域研究热点和趋势的文献计量学研究,为宏观把握该领域研究现况、热点及预测发展趋势,本文以文献计量学的视角,通过定量分析相关文献,在该领域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揭示其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以“白术天麻汤”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设定为2004-01-01至2024-01-01。在初步检索出2019篇相关文献后,通过人工方式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类和筛选,排除重复的文献及在线发表、修订、会议论文等不符合研究条件的文献,最终筛选出1781篇有效文献。
从CNKI数据库中以“Refworks”格式导出中文文献,使用CiteSpace6.3 R3版本软件对已整理的中文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参数设置:时间分区(time slicing)是以2004-2024年的中文文献为研究对象;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以1年作为切片;节点类型中节点类型(node types):作者(author)、来源(resource)、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都设置阈值(top N per slice)=50,采用pathfinder和pruning networks图谱修剪算法修剪图谱。绘制白术天麻汤领域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图,关键词时间线等图谱,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等。
衡量某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术论文数量的变化,对其文献分布作历史的、全面的统计,为评价该领域所处的阶段,预测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从下图可知,白术天麻汤研究领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根据提供的年份和对应的发文量数据,将白术天麻汤的研究趋势划分为三个显著的时间段,并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第一时间段:初始增长期(2004-2009)从2004年的17篇发文量开始,这一时期发文量呈现逐年缓慢增长的趋势。2005年的28篇,到2007年的26篇,再到2008年的24篇,尽管有所波动,但整体上显示出研究者对于白术天麻汤的兴趣在逐渐积累。直到2009年,发文量显著增加到50篇,这可能标志着研究领域开始受到更广泛的关注,研究者们可能在探索白术天麻汤的不同方面,包括其基础理论、成分分析以及初步的临床应用[5]。第二时间段:快速增长期(2010-2017)进入2010年,发文量跃升至60篇,并在随后的几年中持续增长,这一时期标志着白术天麻汤研究的快速增长期。2012年达到62篇,2013年进一步增加到79篇,2014年略有下降至70篇,但2015年又上升至89篇。到了2016年,发文量显著增加到97篇,2017年更是达到了118篇的高峰。这一阶段的快速增长可能与白术天麻汤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关,如其在脑梗死合并心律失常[6]、椎动脉型颈椎病[7]等方面的治疗研究,同时可能伴随着对其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对疗效的系统评估。第三时间段:调整与稳定期(2018-2024)从2018年开始,发文量达到130篇,虽然2019年有所下降至177篇,但整体上仍保持较高水平。然而,从2020年开始,发文量出现了下降趋势,2020年131篇,2021年降至116篇,2022年进一步降至85篇,2023年有所回升至92篇, 2024年为50篇,可能与许多文献未被纳入有关。这一时期的波动可能反映了研究领域的调整,研究者可能在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和反思,同时也可能在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或方法。此外,发文量的下降也可能与研究资金、政策导向或学术兴趣的转移有关。
(二)研究机构分析
利用 CiteSpace 软件对所选择文献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切片选择 1 年,得到白术天麻汤主题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图谱(图 2)。其中图谱中的节点大小代表了机构发文数量,节点越大数量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了合作关系,连线粗细代表了合作强度。图谱2中共有341个不同机构节点,说明该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图2可知, 白术天麻汤主要研究机构有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院研究院,天津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等,从图2中机构合作网络连线来看,连线为60条,网络密度仅为0.001,表明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为分散,总体而言, 白术天麻汤领域吸引了众多研究机构参与,表现出较高的研究多样性和活跃度且但目前各机构间的合作网络不够紧密,为了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建议通过加强学术交流、建立合作平台、推动跨学科研究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与激励、定期进行网络分析、强化教育与培训以及建立评价机制等措施,来激发合作潜力,构建更紧密高效的研究合作网络,推动知识创新和学术发展[8]。
(三)作者分析
作者共现分析揭示了白术天麻汤研究领域中学者间的合作网络和关键贡献者。通过CNKI平台的数据,发现全国有365名学者参与了该领域的研究,其中7名学者的发文量超过5篇,显示了其在该领域的显著影响力。其中王淑玲以10篇发文表明了其在该领域的高产出和可能的学术领导地位,其主要是对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进行药理实验,并利用UPLC特征图谱和Q-Marker的分析对白术天麻汤的入血成分和有效成分进行研究。从网络密度来看,连线有165条,网络密度为0.0025(见图3),表明该领域有一部分作者联系比较紧密,形成了一些较为紧密的合作组织,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该研究领域健康发展,建议建立研究联盟,组织专题研讨会,促进资源共享,加强年轻研究者的培养,优化研究资助政策,提高研究可见度,并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构建更加紧密和高效的研究合作网络,推动学术发展和创新,提升科研实力,促进科研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成果的应用。
图3 研究作者可视化图谱
(四)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高度的概括,能够使读者快速了解该文献的研究主题。CiteSpace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白术天麻汤领域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形成关键词共现图谱,能够直观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主题。CNKI关键词共现图谱由282个节点和276个连线组成,(见图4)。通过对白术天麻汤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能清晰地看到该领域的研究焦点和热点主题。高血压作为核心关键词,其中心性高达0.36,表明高血压与白术天麻汤的研究紧密相连,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见表1)。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治疗和管理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9]。白术天麻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其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10],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价值,也反映了研究者们试图从传统医学中寻找解决现代健康问题的新途径[11]。眩晕作为另一个显著的研究主题,其在该领域研究中关键词频次位列第一,白术天麻汤在眩晕研究中的应用同样值得关注。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多种疾病如梅尼埃病、颈性眩晕等均可引起眩晕[12]。白术天麻汤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这可能与其调和肝脾、祛风胜湿的作用机制有关[13]。临床疗效是评估任何治疗方法有效性的关键指标。在白术天麻汤的研究中,临床疗效、临床效果和疗效观察等关键词的出现,表明研究者们致力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验证这种传统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这种实证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的严谨性和结果的可信度,同时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治疗依据。中医证候是中医诊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白术天麻汤研究中的出现,体现了中医药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痰湿壅盛、肝阳上亢等中医证候的关键词,不仅揭示了白术天麻汤治疗的适应症,也反映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治疗是白术天麻汤研究的另一个核心主题。中医治疗、中药治疗等关键词的出现,显示了研究者们对白术天麻汤在不同疾病治疗中应用的探索。这种探索不仅有助于拓宽白术天麻汤的应用范围,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名医经验的关键词揭示了研究者们对传统医学知识的尊重和学习。通过总结和学习名医的治疗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白术天麻汤,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临床研究和临床观察的关键词强调了实证研究在白术天麻汤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临床研究,可以验证白术天麻汤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其他疾病和症状的关键词如偏头痛、中风、血脂等,指出了白术天麻汤可能用于治疗的其他疾病或症状。这表明白术天麻汤不仅在高血压和眩晕治疗中有应用价值[14],也可能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15]。白术天麻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医方剂,其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的应用同样值得关注。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共同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气血。白术天麻汤中,白术以其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特性,与天麻的平肝息风、祛风胜湿的功效相结合,共同作用于脾胃,调整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缓解因脾胃不和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等症状[16]。此外,方中的其他药材也有助于调和脾胃,增强机体的运化能力。因此,白术天麻汤在脾胃疾病的治疗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治疗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白术天麻汤领域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能清晰地看到该领域的研究焦点和热点主题[17]。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白术天麻汤的认识,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提高白术天麻汤在更广泛的疾病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并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表1 CNKI排名前20关键词
序号 | 频次 | 中心性 | 时间 | 关键词 |
1 | 303 | 0.26 | 2004 | 眩晕 |
238 | 0.36 | 2005 | 高血压 | |
3 | 112 | 0.08 | 2013 | 温胆汤 |
4 | 80 | 0.08 | 2007 | 临床疗效 |
5 | 53 | 0.25 | 2007 | 高血压病 |
6 | 52 | 0.04 | 2005 | 疗效 |
7 | 49 | 0.15 | 2009 | 颈性眩晕 |
8 | 44 | 0.05 | 2011 | 依达拉奉 |
9 | 38 | 0.03 | 2013 | 临床效果 |
10 | 33 | 0.06 | 2007 | 泽泻汤 |
11 | 33 | 0.01 | 2010 | 高脂血症 |
12 | 33 | 0.38 | 2005 | 偏头痛 |
13 | 31 | 0.08 | 2014 | 针灸 |
14 | 28 | 0.18 | 2005 | 临床观察 |
15 | 22 | 0.04 | 2018 | 不良反应 |
16 | 22 | 0.19 | 2007 | 梅尼埃病 |
17 | 22 | 0.13 | 2006 | 眩晕症 |
18 | 22 | 0.05 | 2017 | 神经功能 |
19 | 21 | 0.06 | 2015 | 中风 |
20 | 19 | 0 | 2015 | 脑梗死 |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了解该领域的知识结构与动态演变的过程(见图5)。聚类序号由大变小代表该类的节点数由少变多,节点越多研究热点越高,Q>0.3,聚类平均轮廓值 S>0.7 说明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合理。对 CNKI 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各聚类轮廓值均>0.8,其聚类一致性高,同质性结果好;各聚类重叠交错,聚类间联系紧密。重要的关键词聚类标签详细分析如下, 眩晕(#0):眩晕是白术天麻汤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症状[18]。这一聚类包含了关于眩晕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白术天麻汤在治疗眩晕方面的临床研究,高血压病(#1):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白术天麻汤在调节血压、改善相关症状方面的研究,反映了中医药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和应用价值。中医药(#9):中医药作为另一个重要的聚类,体现了白术天麻汤这一传统方剂在中医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聚类包含了关于白术天麻汤的配伍、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展示了中医药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不良反应(#2):在药物研究中,安全性问题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一聚类涉及白术天麻汤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通过配伍、剂量控制等方法来降低这些不良反应。血脂(#8):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白术天麻汤在调节血脂方面的研究,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痰湿壅盛(#3):这一聚类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关于病理机制的研究[19]。痰湿壅盛是中医中描述的一种病理状态,白术天麻汤在治疗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痰湿有关。颈性眩晕(#4):作为眩晕的一个子集,颈性眩晕的聚类专注于由颈椎问题引起的眩晕症状,反映了白术天麻汤在特定病症中的应用。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白术天麻汤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高血压病、中医药的应用、不良反应的控制、血脂异常的调节、以及眩晕症状的改善等方面。这些聚类不仅揭示了白术天麻汤在治疗特定疾病中的潜力,也反映了中医药理论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20]。
(五)研究前沿分析
1.关键词时间线聚类
研究前沿能够体现某领域当前的研究创新点和未来研究趋势,时间线视图(Timeline)侧重于勾画聚类之间的关系和某个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线图谱以纵轴为聚类名称标签,横轴为文献发表年份,节点出现的时区为该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对共被引网络进行聚类,并控制聚类数10,可以得到排名前10的前沿时间线程图,如图6;并分别对研究排名前15位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探测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研究前沿,得到关键词突现信息图,如图6所示。根据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可以将白术天麻汤领域的研究划分为三个时间段进行分析: 在研究的初期阶段,白术天麻汤的研究集中在对其成分的分析和药效学的初步探索上[21]。这一时期的研究涉及到对天麻、白术等药材的化学成分鉴定,以及它们在中医理论中的传统应用。关键词“眩晕”和“高血压病”在时间线视图中的首次出现,标志着这些病症作为研究焦点的开始。这些研究为后续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白术天麻汤在治疗特定中医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时间段的研究开始更加关注白术天麻汤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这一时期的研究包括对其疗效的系统评估、适应症的扩展,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关键词“不良反应”、“痰湿壅盛”、“颈性眩晕”的频繁出现,反映了研究者对于药物安全性、中医证候研究以及特定症状治疗的深入关注[22]。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白术天麻汤作用机制的理解,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使用指导[23]。最新的时间段标志着白术天麻汤研究的现代化和分子机制探索。在这一时期,研究可能集中在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现代疾病治疗中的新应用。关键词“一氧化氮”、“血脂”的出现,代表了这一时期研究的新方向,指向了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现代疾病的治疗。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白术天麻汤在分子层面的作用机制,也为将其应用于现代医学提供了科学依据[24]。通过对白术天麻汤领域关键词时间线图谱的分析,可以看到研究是如何从基础的探索逐渐过渡到深入的应用研究,再到当前的综合与创新。这种演进不仅反映了学术界对白术天麻汤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中医药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趋势。从早期的经典应用到现代的分子机制探索,白术天麻汤的研究不断拓展其深度和广度,为治疗多种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图6关键词时间线
2.关键词突现
CiteSpace的关键词突现探测功能揭示了白术天麻汤研究领域中快速变化的关键词,提供了从过去到现在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宏观视角。通过分析中文文献,发现一系列突现关键词,这不仅标志着学术兴趣的转移,也反映了该领域的创新点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25]。
头痛作为最早突现的关键词,其在2005年的显著增长突显了白术天麻汤在治疗头痛方面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特别是与高血压相关的头痛。随后,梅尼埃病和眩晕的突现进一步强调了白术天麻汤在治疗眩晕及相关疾病中的潜在效果,这与该方剂的传统应用紧密相连。温胆汤的突现可能指向了与其他中药方剂的比较研究,或是探索其与白术天麻汤联合使用的效果,显示了研究者对于中药复方治疗策略的探索,临床疗效的突现,特别是在2007年和2016年,反映了研究者对于白术天麻汤临床应用效果的持续关注,以及对其疗效评估方法的不断改进[26]。依达拉奉和西药的突现进一步强化了中西医结合的趋势,这可能涉及到药物相互作用、疗效比较或治疗机制的研究[27]。泽泻汤的突现指向了与白术天麻汤相似或相对的方剂研究,反映了研究者对于不同方剂效果的比较和个性化治疗的探索。高脂血症、针灸、针刺等关键词的突现,揭示了白术天麻汤在调节血脂、非药物治疗方法与中药治疗的结合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不良反应的突现提醒了研究者在追求疗效的同时,也需关注药物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28]。神经功能和脑梗死的突现可能与白术天麻汤在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促进神经恢复方面的研究有关,而生活质量的突现则反映了研究者对于患者整体福祉的关注。总体而言,这些突现关键词的分析描绘了一个动态发展的白术天麻汤研究领域,从早期的基础研究到现代的临床应用,再到未来的跨学科探索,这一领域正不断扩展其深度和广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白术天麻汤将在未来的医学研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29]。
图7 关键词突现
白术及其经典方剂白术天麻汤在中医药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广泛的临床应用。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的分析,不仅揭示了白术及白术天麻汤研究的历史脉络与当前热点,发现了其在不同治疗领域中的潜力与前景,还捕捉到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健康观念的转变,对白术及白术天麻汤的研究更加深入,临床应用也更加广泛与精准,人们对白术的需求也逐渐向日常生活的健康保健及预防转移,体现出其的创新与发展,同时白术天麻汤的研究也存在一定问题,已有的白术天麻汤的研究涉及成分、药理、有效组分配伍、质量等方面,但是各作者、机构研究较为分散,合作较少,虽然药理作用方面研究充分,但在临床试验仍存在不足,许多研究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应用之中,并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治疗高血压和晕眩方面,广泛性相对缺乏。未来,期待能实现对白术天麻汤功效和相关应用的更具宽度的研究,实现更多跨学科的研究合作,挖掘出更具特色的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创新与发展,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2023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于信息熵原理与统计矩方法优化白术炮制工艺及药效学研究;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0.2024JJ7355);湖南中医药大学与衡阳东健药业有限公司 2023 年横向合作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2023年校级科研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丁彦郅,(2003- ),男,白族,湖南张家界,本科,从事药物制剂方向研究;(通讯作者)张芳华,(1972- ),女,汉族,湖南岳阳,副主任药师,本科,从事中药资源与质量研究;(通讯作者)唐宇,(1983- ),女,汉族,湖南株洲,副教授,博士,从事中药质量控制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奕博,黄平情,杜媛媛,等.基于第一批经典名方的分析与思 考[J].中国中药杂志,2019, 44(11): 2192-2196.
[2]刘延庆,高领群.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中医证候的影响 [J]. 中华养生保健, 2024, 42 (17): 24-27.
[3]王静,唐晓敏,程超超,等.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联合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疗效及对中医证候积分和血脂代谢的影响 [J]. 四川中医, 2024, 42 (07): 102-106.
[4]林朝海,李海棉,柯艳玲.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J]. 中外医疗, 2023, 42 (20): 1-4+9.
[5]时海燕,徐男,郑伟,等. 基于含药血清经时谱效关系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抑制细胞焦亡的药效物质研究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38 (07): 3303-3309.
[6]赵焕东,丁瑞敏. 半夏白术天麻汤“异病同治”高血压、高脂血症、眩晕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 21 (12): 2125-2133.
[7]郝莉,郑鑫,袁媛,等. 我国糖尿病患者营养护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J]. 天津护理, 2024, 32 (04): 450-455.
[8]李冰清,马纯良. 桃红四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脑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J]. 内蒙古中医药, 2024, 43 (08): 29-31.
[9]杨征塔,曾红玲,肖春景.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调脊通督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浊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研究 [J]. 内蒙古中医药, 2024, 43 (08): 63-65.
[10]常俊昭,李元春.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的疗效 [J]. 内蒙古中医药, 2024, 43 (08): 72-74.
[11]左一鸣,杨智涵,史国花,等.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医药治疗老年疾病潜在优势病种研究 [J/OL].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1-13[2024-09-05].
[12]裴娅玲,罗萍.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配合耳针对高血压痰瘀互结型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分析 [J]. 新疆中医药, 2024, 42 (04): 14-16.
[13]郑素玉,李艺敏,颜光华,等.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慢性主观性头晕临床研究 [J]. 新中医, 2024, 56 (16): 6-10.
[14]李志情,韦玉连,孙文昊,等.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H型高血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 22 (16): 2896-2904.
[15]韩凤英. 白术升麻汤联合复方炔诺酮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观察 [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 40 (08): 1590-1592.
[16]刘晓阳,任鹏,张峰,等. 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HIV感染患者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研究 [J]. 中国性科学, 2024, 33 (08): 131-135.
[17]李超君,徐海霞,马文静,等. 应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对蛇咬伤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 45 (16): 1515-1523.
[18]陈红菊,马世云,张燕琴,等. 国内外短缺药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J]. 中国药业, 2024, 33 (16): 6-12.
[19]吴赛,张文理,谭玉婷,等.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肥胖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 [J]. 中成药, 2024, 46 (08): 2823-2825.
[20]张瀚月,路怀民.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J]. 江西中医药, 2024, 55 (08): 44-47+50.
[21]刘艳婷. 分析高血压病眩晕采用黄连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的临床效果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 18 (15): 109-112.
[22]王之莹,秦雅雯,雷佳妮,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组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J]. 河南中医, 2024, 44 (08): 1216-1223.
[23]李烁,王艳艳,厉昌旭,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白术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 [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 47 (04): 15-19+8.
[24]王婷,柏鲁宁,王云英.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对原发性高血压痰瘀阻滞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4, 19 (07): 73-77.
[25]刘亚光.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灸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J]. 临床医学, 2024, 44 (06): 114-116.
[26]易依柳.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湿壅盛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D].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3.
[27]黄芬.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湿中阻型临床观察 [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 40 (07): 1391-1393.
[28]闫雪梅.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J]. 光明中医, 2024, 39 (13): 2563-2566.
[29]时钦,吴楠,范涛,等. 牛膝木瓜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经验分析 [J]. 新疆中医药, 2024, 42 (03): 21-23.
Research progress and hotspot analysis of Baizhu Tianma Decoction based on Citespace
Ding Yanzhi,Zhang Fanghua, Tang Yu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Abstract : Objective :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Baizhu Tianma Decoction. Methods : In the database of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 CNKI ),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Baizhu Tianma Decoction collected from January 1,2004 to December 31,2024 was selected, and the Chinese literature was exported in the format of ' Refworks '.After classification and screening, CiteSpace 6.3 R3 version software was used to describe and visualize the sorted Chinese literature data. Results : Finally, 1781 valid literatures were obtained.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showed an overall upward trend before 2019 and a downward trend after 2019. Among them, the author Shuling wang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articles ( 10 ) ;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the institution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publications ( 16 articles ) ;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 institutions is more dispersed ; keywor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Baizhu Tianma Decoction mainly focused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hypertension and vertigo.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research on Baizhu Tianma Decoction gradually shifted to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the research on Baizhu Tianma Decoction gradually shifted to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Conclusion :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involves the medication rules, clinical effec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effective component compatibility of Baizhu Tianma Decoction, bu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clinical trials and insufficient application. This study effectivel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Baizhu Tianma Decoction.
Keywords : Baizhu Tianma Decoction ; bibliometrics ; citeSpace ; development t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