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视域下产业学院社会认同度的提升策略研究
乔 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10
[摘 要]产业学院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科教产教融合平台,已逐渐成为当前应用型地方高校推动产教融合,打造人才生态系统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提升产业学院各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产业学院的社会认同度,是能否办好产业学院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虽经由十几年发展,产业学院已初现建设成效,但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社会质疑,“上热下冷”“校热企冷”“企热校冷”等认同危机成为阻碍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棘手问题。因此,厘清产业学院各利益相关者对产业学院的认同现状,深挖导致认同危机的根源,努力契合办学各方利益需求,提高产业学院社会贡献度,才能提升各利益相关者对产业学院的社会认同度,有效吸引各方办学资源,坚定办学信心、强劲建设动力、提升发展质量。
[关键词]产业学院;利益相关者;社会认同度;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36-12 [收稿日期]2025-02-02
2024年我国提出,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产业学院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科教产教融合平台,着力培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已逐渐成为当前应用型地方高校推动产教融合,打造人才生态系统的突破点和着力点。虽经由十几年发展已初现建设成效,但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社会质疑,“上热下冷”“校热企冷”“企热校冷”等壁炉现象成为阻碍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棘手问题。
如何提高产业学院办学发展质量?产业学院建设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产业学院认可、接纳的程度,是能否办好产业学院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努力提升社会公众对产业学院的认同度是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产业学院办学建设的关键。因此,厘清产业学院各利益相关者对产业学院的认同现状,深挖导致认同危机的根源,探寻提升各方认同度的有效策略,对促进产业学院契合社会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吸引各方办学资源,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益相关者社会认同度对产业学院办学发展的适切性
产业学院的提出源于理念的认同、制度的肯定、教育质量的提升及企业的发展需求,目标是“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1]。政府、企业、高校、教师、学生都是能够影响这个目标实现的利益相关者,它们既是产业学院办学的供给侧,又是对产业学院有核心诉求的需求侧。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产业学院的社会认同度是各方积极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础,对产业学院是否有清晰准确地认知、能否满足他们的核心诉求则影响它们对产业学院认可、接纳的态度,这是能否办好产业学院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利益相关者对产业学院的存在、发展与价值创造高度认同,就会对产业学院有较高的评价,继而主动接受和支持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办学模式、就业创业领域等方面。若利益相关者对产业学院的社会认同度普遍偏低,则会导致产业学院缺乏吸引力,在招生、运行、师资队伍建设、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都会受到阻碍,影响产业学院的稳步发展。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对产业学院的社会认同度有所提升,特别是在江、浙、粤、闽等东部南部沿海省市,产业学院已有一定的发展[2],但由于部分地区政府、企业对产业学院仍存有困惑和无奈,一些产业学院在运行当中遇到了“牵手难、欠深入、不稳定、难持续”等问题。因此,充分研究、审视、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升各方对产业学院在目标、价值、发展等方面的认同,才能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积极性,实现产业学院各利益相关者共融共建共享共赢。
二、利益相关者对产业学院的认同危机及根源
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了高等教育依托产业学院培养各行业产业急需人才力度,出台系列重大文件[3,4],促使我国社会各界对产业学院的社会认同度有所提升,产业学院在东南沿海省市[5,6]以及西部部分省市[7]已有一定的发展,但部分地区政府、企业、高校对产业学院认同度仍相对较低,对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仍存有困惑和无奈,一些产业学院在运行当中遇到的“上热下冷”“校热企冷”“企热校冷”等认同问题成为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阻碍。
(1)缺乏政策指引和法律保障导致“上热下冷”。目前,国家对产业学院“做不做”及建设目标已有了明确的认知和清晰的定位。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顶层设计、宏观指引、高度重视、前景大好,但地方政府在如何具体落实和细化国家相关政策方面缺少明确指引。目前地方层面也只有4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建设文件,从各地出台的指导意见来看,地方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探索性,实施路径不够清晰、实施细则不够明确。[8]如独立法人资格问题、产权界定问题、是否可以享受生均拨款问题、产业学院实体化运营形成收益的分配问题等方面也都缺少明确的政策文件指引。这表明地方政府主动推进产业学院建设还远远不够,[9]“上热下冷”现象必将导致产业学院实际建设中跟不上政策发展预期、达不到政策目标要求,制约着产业学院这一产教融合新型载体的运行和发展,[10]继而阻碍各方参与产业学院办学积极性。
(2)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校热企冷”。一是外部保障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对产业学院产权界定和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建设运行中常因界定不清,导致各办学主体在责权划分、产权评估、流转等事务上出现矛盾冲突,承担权益损失风险,严重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国家层面虽然出台了企业参与办学的激励政策,但部分地方政府在实施过程中,给予企业的项目、自己支持和税费减免等奖补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企业顾虑较多,信心不足。二是企业缺乏内部驱动力。企业担心产业学院没有独立法人地位,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可能会有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风险,更多的企业宁愿采用小额捐赠办学的形式开展常规性校企合作。产业学院的治理体系不够完善,企业话语权不足,参与决策不够,降低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企业关注经济利益,产业学院建设投入周期长、运营成本高,部分高校师生研发科研项目能力不足,技术创新缓慢,企业担心投资回报率低,难以维持投入和产出的平衡,影响投资意愿。同时,我国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普遍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完善的企业退出机制,不利于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完善,致使许多企业顾虑重重,持观望态度,形成了“校热企冷”的壁炉现象。
(3)合作育人效果不佳,导致“企热校冷”。一方面,企业对产业学院育人价值认识不足,致使校企双方育人理念不同。虽然企业寄希望于产业学院培养定向服务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担心投入较大资金、人力、物力培养的人才难以留下,造成利益损失企业更倾向于“多快好省”的短周期、人才专的培养模式。而高校作为教育主体,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培养周期长,这就与企业的育人理念产生分歧。另一方面,企业合作育人执行不力。部分企业出于收益和产权保护等风险顾虑,在经费支持、项目投入等方面对实践育人的保障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导师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优势,但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亟待提高,难以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利益相关者对产业学院社会认同度的路径探索
产业学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响“质量牌”,才是吸引社会各方主动关注、了解、认同产业学院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聚合多方资源,优化产业学院内外部环境,坚持政府、企业、高校等建设主体协同发力,构建交联合作网络,保障产业学院高效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契合办学各方利益需求,提升社会认同度,增加参与办学积极性。
(一)加强顶层设计,坚定办学信心
1.加强宣传力度及指导。国家及各相关部门应针对关于产业学院已出台的现有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具体解读,加大对产业学院如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宣传力度,提升地方政府的办学积极性。国家应针对产业学院建设进一步出台和完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的专项政策,指导和监督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明确产业学院办学方向和清晰实施路径,出台本地区产业学院建设发展配套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给予产业学院明确的指导和支持,确保产业学院建设体系稳步长远发展。
2.明确产业学院独立法人地位。产业学院拥有独立法人地位,拥有办学独立性和自主性,才能解决各办学主体之间各种权责利问题和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国家应出台专门针对混合性办学的法律法规或修订现有教育法律法规,明确产业学院法律性质和独立法人地位,确保产业学院独立决策、运行。
3.明晰产权界定及产权保护办法。明确产业学院的产权界定及产权保护办法,是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11]。国家应加快立法建设和政策供给,出台产业学院产权界定及保护相关法规和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管理办法,明确各办学主体的产权,优化产权结构。清晰界定并全程记录各办学主体在产业学院建设运行中的投入情况,明确资产折旧方式和合作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9]制定产权流转实施办法,建立产权保护机制,对办学过程中产权转让、性质界定、归属等问题进行指导,[12]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或企业、社会投入受到非法侵害,这是吸引办学资源和保障国家利益的根本条件。[13]
4.完善落实各项激励措施。国家应提高产业学院办学地位,将产业学院纳入国家产教融合激励范围。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优惠政策及扶持措施有效执行。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出台让企业有“获得感”的激励性政策和措施。[14]尽快落实奖励补助、税费减免等政策和措施,鼓励各办学主体深度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地方政府应设立产业学院发展专项资金,为产业学院提供场地租金、企业培训、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岗位等方面的补贴。[9]政府应主动搭建高校与企业沟通桥梁,推动达成合作协议,缩短产业学院建设周期。[12]对产业学院人才选聘、管理和考核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明确产业学院兼职教师引进、认定与使用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招录学生时,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给予政策倾斜,进院前通过面试选拔组班,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采取“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通过考核的订单生将在行业企业就业。对产业学院实习实践学生收入予以保障,稳定人才队伍。[12]
(二)探索科学机制,强劲办学动力。
产业学院应建立设置法定、职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多元主体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结构,形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强劲各方参与办学动力。
1.逐步建立健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产业学院以培养区域产业一线急需人才为目标,以理事会治理章程为依据、运行制度为关键、产学研融合为基本的运行模式,对接行业龙头企业、行业相关研究院所建设产业学院,由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及社会代表等方面人员共同组成理事会。以理事会为产业学院的决策管理机构,院长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全权负责产业学院的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等,对理事会负责。
2.精确界定办学主体权、责、利,完善治理体系。通过建立理事会章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政校行企各主体方的“责、权、利”,构建“资源共建、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多元主体长效机制,形成稳定的产业学院决策体制、管理权力分配机制及管理制度保障体系。
3.建立科学运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办学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完善会议制度,明确各项会议的议事范围和议事规则。二是实施岗位聘任制度,基于实际教学、实践等需要,给予评聘自主权,在聘请专业教师、专家及行业代表时,进一步完善能力评价体系,激发人力资源活力;三是完善绩效分配制度,深入实施以目标绩效管理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优劳优酬为重点的薪酬制度改革,推进落实优秀人才年薪制,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四是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推进“互联网+人事管理”,实现人事工作流程再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程序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标准化。
4.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国家要针对产业学院办学中可能存在的政策、民事、时长、质量、财务等风险,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明确产业学院在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承担分成机制。尊重市场规律,规避市场风险;建立合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第三方评价机制,避免出现办学质量风险。[8]明确产业学院产业学院的终止条件和终止程序,建立产业学院投入方退出机制。降低企业投入资产的专用性,资产清算时,适当让渡企业利益,提升社会力量办学动力。
(三)创新育人模式,提高办学贡献。
产业学院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结合企业实际生产中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为行业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产业学院和企业的优势,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优化“学院—基地—产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三个“无缝”对接,即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对接、专业实践与升学、就业对接。
1.引企入教、协同育人。产业学院要坚持协同治理的方针,营造各方共同的话语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的程序简约化与管理高效化。高校要联合行业企业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分工不同、各有侧重的方式原则构建校企协同的培养机制,邀请和引进企业具有丰富生产和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入校园、进课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将企业的生产实践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2.课程共建、与时俱进。根据产业发展动态,紧跟时代步伐,依据不同阶段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构建课程开发动态机制,邀请产业、行业专家参与开发教材和课程资源,将国家职业标准、企业标准、学校培养标准等规范与元素整合嵌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产业的实际需求来完善课程体系,并对方案和课程进行动态地调整 。确保先进的前沿技术成果进课堂,人才培养质量与时俱进。
3.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开展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科技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让学生下基地、进车间,切实开展实践教学、现场教学,实行“学训交替”和“3+1”培养模式。在实践、实训课程内容方面,坚持以产教融合为引领,构建“校中企、企中校”形式的实训教学基地,深入推进“理实一体化”。
4.校企共育、师资共享。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制定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在企业设置专业教师实践岗位,保证所有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将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作为教师招聘的优先条件,在产业学院专设流动岗位,探索实施产业教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技能拔尖人才等进入学院兼职任教。在合作企业内部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高学院教师“双师”素质。聘用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创新创业培训、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实行校企双导师制。聘用企业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建设,并承担部分实践教学任务。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利益相关者视域下产业学院社会认同度的提升策略研究”利(项目编号:202402167,主持人:乔潇);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23年度软科学研究专项“区域产业学院赋能河北省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3557625D,主持人:乔潇)
作者简介:乔潇(1987-),女,汉族,河北保定人,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8/t20200820_479133.html.2020-08-28.
[2]陈雄寅,周跃良,贾铁刚.苏粤浙闽等沿海四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46-53.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4]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EB/OL].[2023-03-0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304/t20230404_1054220.html.
[5]教育部简报.江苏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3-03-17].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
[6]广东省教育厅.广东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质量教育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EB/OL].[2023-12-19].http://edu.gd.gov.cn/zwgknew/sjfb/content/post_4302985.html
[7]教育部简报.宁夏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加快推进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3-06-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222/moe_1762/202306/t20230612_1063903.html.
[8]严世清,孙建.公办职业院校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时代契机、现实困境与发展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54-58.
[9]邢晖,曹润平,戴启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现状调研与思考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9):20-29.
[10]张志东,王华新,陈琳.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4):77-81.
[11]陈俊鹏,朱华兵.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价值、问题及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5):28-34.
[12]卞波.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探析——基于2省96所院校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2(08):72-78.
[13]万伟平.现行机理下产业学院的运行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学术月刊,2020(03):82-87.
[14]段明.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产权困境与破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22):27-34.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strategy of social identity of Industri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Qiao Xiao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bei Qinhuangdao 066004;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Hebei Shijiazhuang 050010
Abstract: As a new platfor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Industrial colleges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focus of the current application-oriente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build a talent ecosystem. Enhancing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he core stakeholders of the Industri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uccess of the Industrial colleges. Although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Industrial colleges has achieved initial construction results, but it still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and social doubts. Many identity crises such as "Superiors are enthusiastic but subordinates are indifferent", "Universities are enthusiastic but enterprises are indifferent", "Enterprises are enthusiastic but universities are indifferent" have become thorny problems hind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olleg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status quo of the stakeholders' recognition of the Industrial colleges, dig deep into the root causes of the identity crisis, strive to meet the interest needs of all parties running the school, and improve the so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Industrial college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improve the social recognition of all stakeholders for the Industrial colleges, effectively attract school resources from all parti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Industrial college; stakeholders; social identity; promotion strategy
上一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