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高校舆论的引导机制研究
罗尚平
韶关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对高校舆论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其舆论环境不仅关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的特点、挑战及引导机制,通过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加强阵地建设、建立舆情收集及反馈机制、构建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以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措施,提高高校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舆论;引导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38-46 [收稿日期]2025-01-17
一、引言
舆论作为人们对社会现实和现象的评价与态度反映,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形式多样化,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使得高校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主力军,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传播者,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引导高校舆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的特点
(一)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前所未有。一条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至全校乃至全社会。这种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高校舆论的形成和演变更加迅速,给高校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信息内容多元化,观点纷呈
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高校中,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都对高校舆论产生影响,使得高校舆论观点纷呈。这种多元化的信息内容,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也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三)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互动性增强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包括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这些渠道不仅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也增强了信息的互动性。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讨论,使得高校舆论更加活跃和复杂。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不可控性。一条信息一旦发布到网络上,就可能被迅速传播和转发,形成舆论热潮。这种不可控性使得高校难以对舆论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信息内容的复杂性
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复杂多样,既有正面的、积极的信息,也有负面的、消极的信息。这些信息交织在一起,使得高校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大学生在面对这些信息时,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主力军,具有思想活跃、观念新颖、接受能力强等特点。然而,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这种特殊性使得高校在舆论引导时需要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引导机制的建设
(一)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1. 完善舆情监测机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对网络信息进行及时跟踪和分析。通过设立专门的舆情监测部门或小组,利用先进的舆情监测技术,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一旦发现负面信息或不良舆论倾向,应立即进行处理和引导。
2. 建立舆情分析与应对机制
高校应建立舆情分析与应对机制,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通过分析舆情的来源、传播渠道、影响范围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舆情危机。
3.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机制
高校应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和监测预警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加强阵地建设
1. 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宣传教育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宣传教育,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阵地。通过校园网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功能,传播正能量和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参与热情。
2.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通过组建由校党委领导、政工部门牵头、宣传部门、学工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对校园网络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构建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
1. 高校管理层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
高校管理层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管理委员会、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监管。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 学生自身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学生自身要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通过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稳定。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1. 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
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政治理论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开展专题研讨等方式,帮助辅导员深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高等教育方针政策;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2. 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校应培养一批既懂网络又懂传统媒体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课程设置改革等方式,培养具备新闻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加强实践锻炼和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建设
高校应加强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培养辅导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学术能力;通过加强实践锻炼和考核评价等方式,激励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
五、结论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加强阵地建设、建立舆情收集及反馈机制、构建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以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这些措施的实施也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持。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深化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引导机制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工作机制和方法手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潇潇,陈静,康宏强.试论高校外部舆论环境的特征及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2]王嘉,戴艳军,王智宇.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基于人人网[J].中国青年研究.2012,(7).DOI:10.3969/j.issn.1002-9931.2012.07.017 .
[3]余惠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点与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7,(3).DOI:10.3969/j.issn.1007-5968.2007.03.016 .
Research on the Guidanc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Luo Shangping
Shaoguan College Guangdong Shaoguan 512005
Abstract: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the way and speed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which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in universities. As an important battlefield for social public opinion, universities'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not onl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society.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challenges, and guidance mechanisms of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By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mechanisms, strengthening battlefield construction, establishing public opinion collec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building an effectiv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n universities,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new media;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mechan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