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本科生“经络腧穴与护理”课程学习体验的质性研究
杨欣宇,姜荣荣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目的:分析护理本科生学习“经络腧穴与护理”课程的真实体验,为进一步优化课程,培养高质量中医护理人才提供参考。方法:对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18名本科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采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护理本科生对“经络腧穴与护理”课程的学习体验体现在四方面:课程教学层面、课程学习层面、课程考评层面和课程应用层面。其中,课程教学总体合理、理论实践相结合,但需加强实训教学;课程学习体验和态度较好,但掌握程度存在差异且需加强实践学习;课程考评体系科学、方式多样,但难度范围有限且体验上存在差异;课程应用与临床实践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但未全覆盖临床环境且学生应用能力还需提升。结论:护理本科生对于“经络腧穴与护理”课程的学习体验总体较好,同时课程还存在可完善、发展的空间,需要进一步改进课程教学、学习、考评和应用层面的构架和规划,从而优化对中医护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中医护理对经络腧穴的运用,实现“凸显中医护理特色”的目标,更好地服务临床与社会。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中医护理;经络腧穴;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38-21 [收稿日期]2025-02-19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文件出台,中医药事业开始迅速发展。中医护理在我国历史悠久,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进一步关注,中医护理的实践应用场所不断扩展[2,3]。由此,加强护理人才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迎合了现代健康社会的需求[4]。而基于经络腧穴的中医护理技术可以有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提升中医护理效果[5]。因此,关注护理本科生对“经络腧穴与护理”课程的学习体验,了解其学习需求及困境,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中医护理技术促进健康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护理本科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学习“经络腧穴与护理”课程的真实体验,为进一步完善课程模式、培养高质量中医护理人才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访谈采用目的抽样法,以样本饱和为原则,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的本科学生,于2024年1月至2024年2月对相关学生进行访谈。纳入标准:①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的本科生;②已修满“经络腧穴与护理”课程学时;③已通过“经络腧穴与护理”课程考试;④自愿参加本访谈,语言表达通畅,无交流障碍。排除标准:①对课程评价偏激,或带有强烈个人偏见(例如:访谈中发现有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语);②对课程印象模糊,无法有效回答访谈问题(访谈中发现有2个以上的问题不作回答、答非所问或言辞混乱)。样本量以资料信息达到饱和为标准,最终共访谈18名护理本科生。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 本次访谈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法。访谈对象数量的确定以资料达到饱和为原则,遵循“动态抽样”和“信息饱和”的原则。在便于交流且不受干扰的会议室进行线上与线下结合式访谈,对受访者进行一对一式访谈,访谈时间为15~30 min。访谈前3 d将研究背景、访谈提纲及知情同意书发给受访者,便于受访者提前知晓相关内容。访谈过程中,经过研究对象允许,对访谈进行全程录音。在访谈过程中尊重资料的真实性,确保研究资料的准确。
2、访谈内容 根据研究目的制订访谈提纲,在文献查阅、课题成员讨论与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对访谈对象分别从教学效果评估、考评方式评价、考核内容组成、课程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访谈,最终确定访谈的提纲内容包括:①您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如何?对教学整体情况的体验如何?②您对现存考评体系的体验如何?您的修改意见是?③您对现存考核内容的体验如何?您的修改意见是?④您学习本课程的态度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是否有变化?⑤谈谈您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其他建议。
3、访谈伦理学考量 访谈前,研究者向访谈对象详细地解释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获得受访者知情同意。同时,本访谈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并充分尊重受访者隐私,所有相关资料不涉及真实姓名,通过编号代替且仅供研究者阅读和分析。
4、资料整理与分析 访谈结束后,2名研究助理分别将录音资料转录成文字,并由研究者核对2份文本,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分析法[6]进行资料分析。
5、质量控制 对访谈进行质量控制方法如下:①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访谈提纲,预访谈测试后经课题组、质性研究专家讨论通过;②每次访谈都确保在安静、无干扰的环境中进行,访谈过程中避免诱导式提问;③访谈结束后,告知受访者仍需保持联系,以便后续的跟踪和资料核实;④资料分析完成后,随机回访3名受访者,确保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结果
(一)受访对象的一般资料 18名受访者中,男3例,女15例。具体见表1。
表 1受访对象的一般资料
编号 | 年级 | 性别 | 课程最终成绩 |
S1 | 大三 | 女 | 86 |
S2 | 大三 | 女 | 91 |
S3 | 大三 | 女 | 94 |
S4 | 大三 | 女 | 87 |
S5 | 大三 | 女 | 93 |
S6 | 大三 | 女 | 89 |
S7 | 大三 | 女 | 89 |
S8 | 大三 | 女 | 91 |
S9 | 大二 | 女 | 87 |
S10 | 大四 | 男 | 良好 |
S11 | 大四 | 女 | 优秀 |
S12 | 大四 | 女 | 优秀 |
S13 | 大四 | 女 | 良好 |
S14 | 大二 | 男 | 92 |
S15 | 大二 | 女 | 91 |
S16 | 大二 | 女 | 88 |
S17 | 大二 | 男 | 89 |
S18 | 大四 | 女 | 优秀 |
(二)课程教学层面的体验
1、课程总体设置合理且理论实践相结合
所有受访者均认为课程教学整体情况较好,教学形式多样;多数受访者表示,课程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代表性编码句子如下。S1:“我觉得挺满意的。比如说,这门课程会把我们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今后的实践课程中加以运用,包括课上也会进行一些提问,课后会有一些测验,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巩固这些理论知识。”S2:“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话,因为平时上课也都两者有所结合起来,所以我觉得两边掌握得都还可以。”S10:“我认为现存的教学形式还是比较完善的,形式上不仅有常规的理论讲授,还有翻转课堂,由学生自主学习一些穴位和经络并作展示,这让我们更容易接受知识。”S11:“这门课理论跟实践有相互结合,有一个单独的小册子,可以加强我们对于重点经络和重点穴位的印象。”
2、教师教学认真仔细且适用于学生
所有受访者均认为教师授课认真负责,教学耐心仔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较高;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课程所授内容有助于掌握专业内容与实践技能。代表性编码句子如下。S1:“老师都很耐心,教得也很全面。”S5:“老师教学都非常认真,可以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也掌握得更加清楚。”S7:“理论课老师讲得比较详细,关于腧穴的作用和寻找穴位的巧妙方法,还有对于腧穴操作方法讲得也比较详细。”S8:“我觉得实践课很有意思,因为实践课其实需要很多准备工作,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得也比较细。”S18:“当学到这个课的时候,我最开始是有点迷茫的,但是后面越学越觉得这门课真的就是很神奇,(原因)就是老师他们教得很认真仔细。”
3、教学内容全面但需加强实训教学
大多数受访者对教学内容较满意,且教学效果比较好;其中,4位受访者表示希望丰富实践课内容、增加实践机会。代表性编码句子如下。S7:“因为有大量的实践课程,能够让我们上手的机会就非常多,进行一些穴位的探寻,或者是一些经络的绘制,还包括同学们之间的团队合作,所以我觉得体验还是非常不错的。” S15:“我感觉老师讲得很好!有很多互动的环节我们都有参与,就感觉印象深刻、很有趣,同时也能加深一些知识点的记忆,然后还有实践课,也能帮助我们加深对穴位的记忆和理解。”S18:“改革方面的话,后面如果有机会,能不能找一些真实的病人过来,(对病人)做一些这样的操作。”
(三)课程学习层面的体验
1、课程学习体验较好且态度积极认真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对学习课程的兴趣较高,学习体验较好;很多受访者表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积极学习状态,学习态度认真。代表性编码句子如下。S8:“我对这个课程总体态度还是很正向、很积极的。”“我对实践课的体验就是很好,虽然有一定小压力,但是确实能学到很多的东西,我觉得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方式。”S9:“可能因为我觉得这个课比较有意思,然后学的时候,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认真。”S14:“因为我本身对这门课的兴趣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会按时完成任务,态度挺好的。”S18:“其实整体来看同学们的话,学习态度、氛围等等都还蛮好的,所以我当时的体验还挺不错的。”
2、课程掌握程度存在差异而其原因复杂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可以基本掌握课程内容,个别受访者认为对于实践部分掌握不佳,部分受访者认为在课程的记忆和掌握上存在困难,且原因较复杂。代表性编码句子如下。S2:“掌握程度的话,感觉在百分之六七十,课程需要学的穴位不是很多,但我觉得我掌握的还可以。”S11:“当时包括经络的分布、各个经络特殊穴位、常用穴位以及它们的用法和主治疾病,这些内容我比较熟,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疾病的选穴,不是特别熟练。”S12:“在前期,是由于上网课的原因,可能就我个人而言,对网课并没有那么专心;中后期,大家回到学校上课会更加认真一点。”S17:“可能前期学习过程中,掌握得不太好,而后翻转(课堂)的话,可能会存在一些准备不是很充分的问题。”
3、希望学习方式更多样且加强实践部分
部分受访者在学习课程的方式方法方面提出建议,希望可以丰富预习、跟习、练习和复习的形式以加强学习效果,并突出实践的重要性。代表性编码句子如下。S7:“我觉得,如果能够用某一些病案让我们进行分析,或许对于这些腧穴能够更有逻辑地来学习。”“我比较喜欢平时随时有时间就能够去进行练习,比较倾向于虚拟实验室这种形式,我可能会更积极地对腧穴知识进行实践练习。” S13:“觉得整体下来挺好的,但是比如说八会穴之类的(知识),我觉得可以用思维导图或者是表格让(学生)整理一下,加强学习一下。”S17:“可能一些比较重要穴位可以结合一些护理技术,比如拔罐艾灸,加强学习某些特定穴位的特定中医护理技术。”
(四)课程考评层面的体验
1、考评体系科学合理但难度和范围有限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课程考评的体系设置与组织方式是科学、合理的,但也有部分受访者表示目前考核难度和内容范围仍可进一步提升与拓展。代表性编码句子如下。S5:“我觉得考核方式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它能够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尤其是比较重点的穴位,也不会特别为难学生。”“目前的考核范围,我觉得还是可以去稍微扩大一些。”S6:“我感觉操作考试的话,难度可以再稍微提升一下。”S8:“我反而不是很希望考重点的内容,我希望(考评的)点能够落到一些比较小的地方,这样可以督促大家复习掌握。”S10:“我认为可以用案例的形式进行取穴点穴。可能相对有些难度,但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记忆穴位的功效。” S16:“我觉得这门课的考核分布是比较科学的,平时有慕课堂上的学习视频、课前小测,还有小组讨论。”
2、考评方式多样但体验上存在个体差异
一半受访者表示课程的考评方式多样、对学生存在一定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掌握与复习课程重点内容;但在考评体验上,部分受访者的体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并有12位受访者提出相关建议,其中突出了案例题形式对于考核形式创新、考核难度提升的重要性。代表性编码句子如下。S5:“我觉得考评形式比较全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能要求比较高,可能就是综合下来拿不到特别高的高分。”S8:“或者是在平时的测试当中,有那种选每条经络有哪些穴位、或者穴位是在哪条经络上的(题型)…我觉得其实测试多了之后,对于我们定穴会更容易一点。”S10:“我觉得评价方式相对比较多样,我们的成绩不仅仅参考最后的考试,老师也注重对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查。” S16:“希望老师能够通过一些把穴位运用到实际的病案来进行考核。”
(五)课程应用层面的体验
1、 课程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相关但未全覆盖临床环境
很多受访者认可课程的实用性,且其在临床能得到一定的运用,但也有受访者表示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未对临床环境实现全覆盖。代表性编码句子如下。S13:“课堂上老师也会讲一些实用的穴位,(课程内容)能用到生活里的,我觉得也挺好的。” S17:“因为光学理论的话,可能就不知道未来到临床上具体可以进行哪些(疾病)方面和护理技术的运用。”S18:“我觉得我们课上考核的(内容)其实还是跟临床比较契合的,因为我现在是在临床实习,确实是有很多穴位,比如我们课上学的足三里穴等等,都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因为在临床实习之后会更接近于临床的一些实际操作,我觉得把那些腧穴的知识运用起来,实践练习针对临床或者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可能会效果会好一点。”
2、课程内容可应用于实际生活但学生应用能力需提升
不少受访者说明课程的现实价值较高,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较多;但同时也表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代表性编码句子如下。S1:“在平时实际生活中也应用到了许多。”S7:“因为有大量实践课程,能够让我们上手的机会非常多,来进行穴位的探寻或者是经络的绘制。”S10:“把取穴应用到实际中,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经络和腧穴。不支持为了应付最后的考试去死记硬背,因为在临床中实际应用比较多,我们应该对知识有更好的掌握。”S12:“对于之后的生活运用还是比较有影响的,比如说,遇到疼痛的话,我就会掐一掐我的合谷。如果别人晕车我也会告诉他,可以按哪些穴位。虽然可能不是所有内容都记在脑子里,但是还是可以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三、讨论
“经络腧穴与护理”课程是以中医护理理论为指导、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核心、培养具有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的护理人才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应用经络腧穴的相关知识进行常见病证的预防、保健和护理,不断提升学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经络腧穴与护理”课程内容复杂繁多、涉及面广、记忆量大,且实践性较强,为了满足课程对中医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护理本科生对经络腧穴与护理课程的学习需求,需要不断根据教情、学情、考情以及实践情况对课程进行改革与完善。
(一)营造沉浸式实践教学环境,以加强实践教学效果
在课程教学中,护理本科生认可教学规划安排与形式设计,且认为教师教学认真全面,对学生适用度与适配度高,效果长期观望较为理想,但存在实践教学时间有限、空间有限、方式方法有限、与案例结合有限等不足。应根据护理本科生特点,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临床素质与实践能力[7]。目前,在课程现有的“课前观看点穴视频预习—课中真人相互点穴学习—课后划经点穴实践练习”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可营造沉浸式实践教学环境,利用增强现实(AR)或混合现实(MR)技术创建中医护理临床虚拟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直观地体验“评估-辨证-选经选穴-定经定穴”等相关课程内容,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8];也可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重现的方式,模拟实践真实诊疗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经络腧穴知识在临床应用中的理解。
(二)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提升学习效率
对于课程学习的体验,护理本科生的学习态度基本较为积极认真,且有着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在掌握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课程虽已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存在课前自主学习效果欠佳、课中学生学习感受不够深刻直观及拓展时间和空间有限、课后复习自主性存在差异等不足。因此,需要加强线上自主探索、线下任务驱动、课后交流应用环节,真正实现“课外学习,课内内化”,构建出开放、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9],从而提升本课程的学习效率;并充分结合应用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开发运用虚拟仿真游戏引导式教学,通过“教与学”的有效交互融合,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从而使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参与课堂活动信心等课程教学目标[7]。
(三)实行综合性智能化考评,以实现科学评价
虽然课程的考评形式已尝试多元与创新,目前形成性评价中包括随堂测验、课后作业、小组汇报等形式,终结性评价中包括点穴考核与理论考核,但还存在着不足。通过整合经络腧穴与护理课程核心知识点并梳理特征性案例;对考评标准进行标准化、具体化和客观化,按教学环节分阶段确定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方法;结合学情与思政建设需求,融入思政人文素质要素,优化考评角度和内容,提升护理本科生综合素质。同时,利用多元化游戏场景打造虚拟实践技能训考空间,锻炼和考评学生临床思维与能力,创新并完善考核内容与形式。循此构建思路,综合性考评体系可进一步开发成相应的微信小程序或APP等智能系统终端,从而实现考评体系的智能化。合理、多元、客观、智能的课程考评不仅能客观全面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促进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改革,从而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持续性目标。
从课堂走向应用是最终教学目的,课程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与情感层面的素质能力,进一步实践应用于中医护理技术上,并最终取得有效反馈与体现。目前,对于课程应用层面,护理本科生认为课程内容实用性强,但实习后发现未完全覆盖临床应用环境,实践能力存在不足。为进一步让所学应用于临床,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已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BL)等教学改革,可进一步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实践应用活动。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社区服务活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深化对“经络腧穴与护理”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分批组织学生到“中医护理门诊”见习或实习,将课堂所习内容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通过实践,学生可具备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临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应用。
四、结论
总之,根据本次研究的客观结果与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护理本科生对于“经络腧穴与护理”课程的学习体验总体较好,同时课程存在可完善、发展的空间,需要进一步改进课程教学、学习、考评和应用层面的构架和规划,从而优化对中医护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中医护理对经络腧穴的运用,培养出高质量中医护理人才,实现“凸显中医护理特色”的目标,更好地满足临床疗护与社会健康需求。
项目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编号:202310315056Z;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NZYJG2022040。
作者简介:杨欣宇(2003-),女,汉族,江苏南京,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医护理、经络腧穴与护理;姜荣荣(1987-),女,汉族,江苏南京,副教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中医护理、经络腧穴与护理。
参考文献:
[1]朱蓝玉,隋琬婷,刘兴山.多元文化视阈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05):939-941.
[2]魏成侠,卢根娣,倪惠,等.卒中后认知障碍病人的中医特色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2,36(02):249-253.
[3]肖美慧,蒋小剑,胡金玲.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推广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20,17(01):41-44.
[4]柏亚妹,宋玉磊,黄芳,等.“互联网+”四位一体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21,18(07):627-630.
[5]吴楚君.中医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护理人才培养的价值[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22):151-153.
[6]刘明.Colaizzi七个步骤在现象学研究资料分析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9,34(11):90-92.
[7]姜荣荣,徐桂华,陈华,等.高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经络腧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05):362-364.
[8]洪滔,李庆媛,吴志辉,等.VR/AR技术在中医药高校教学和实践中的探讨[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5(01):94-97.
[9]李媛,王耀帅,朱世鹏,等.经络腧穴学实训课混合式教学实践初探[J].科教文汇,2023,(19):126-129.
[10]张丽.经络腧穴学实训教学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01):13-16.
[11]李翊澜,彭丽丽,凌智,等.第二课堂“跟习模式”在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4,21(02):198-203.
Qualitative Research About Course of “Meridians, acupoints and nursing” Learning Experience Among Nursing Undergraduates
Yang Xinyu , Jiang Rongro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210029)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uthentic learning experience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course of “Meridians, acupoints and nursing”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optimizing the course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nursing talents. Methods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among 18 nursing undergraduates from the School of Nursing 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interview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Colaizzi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Result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course of “Meridians, acupoints and nursing” was embodied in four aspects: course teaching level, course learning level, course evaluation level, and course application level. The course teaching was generally reasonable,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but practical training needed to be strengthened; the cours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attitude were good, but the degree of mastery was different and practical learning needed to be strengthened; th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was scientific and diverse, but the difficulty range was limited and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experience; the course applica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al life, but it did not cover all clinical environments and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needed to be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overall learning experience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course of “Meridians, acupoints and nursing” was good, and there wa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Further improvements in the structure and planning of course teaching, learning,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were needed to optimize the training of TCM nursing technicians,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TCM nursing to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nursing”, and better serve clinical and social needs.
Keywords: Nursing undergraduat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Qualitative research
上一篇: 材料成形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下一篇: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