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视域下民族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田云东,肖伐芳
浙江音乐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4
[摘 要]民族声乐教学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还对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对民族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民族声乐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课程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材建设与教材整合、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等策略,旨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动高校民族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音乐素养;审美能力;教学模式;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11-82 [收稿日期]2025-04-1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日益提升,音乐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民族声乐课程,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瑰宝,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声乐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滞后、课程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和评价单一等。因此,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新民族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高校民族声乐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校民族声乐课程的开设时间相对较短,部分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导致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一些学校对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将其视为选修或辅助课程,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此外,课程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对学生民族特色的培养和认知,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
教师队伍是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核心力量。然而,一些高校在民族声乐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缺乏专业的民族声乐教师,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影响教学效果。此外,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发展机制不健全,难以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三)课程资源配置不合理
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一些高校在民族声乐课程资源配置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教材体系不完善,缺乏高质量的民族声乐教材;另一方面,课程资源单一,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辅助材料。此外,由于课程设置与学生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导致教学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单一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在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民族声乐课程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民族声乐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民族声乐课程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声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通过创新民族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同时鼓励其进行创新和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还能推动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三)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
民族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提升民族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进而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同时,民族声乐课程的创新发展还能为其他音乐课程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促进整个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和优化。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新趋势。在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如在线直播授课、录播课程回放、在线作业提交与批改等。同时,结合线下课堂教学活动,如实践操作、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发挥线上教学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优势,又能体现线下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民族声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创新教学模式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如模拟演唱、作品创作、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又能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个性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在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应注重个性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差异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既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五、加强教材建设与教材整合
(一)选用优秀的民族声乐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支撑。在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应选用优秀的民族声乐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这些教材应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能够全面系统地介绍民族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教材还应注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整合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除了选用优秀的教材外,还应整合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这些课程资源可以包括音乐作品、演奏视频、教学案例、专家讲座等。通过整合这些课程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学习途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这些课程资源还可以作为教师备课和教学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三)注重教材的传承与创新
在选用和整合教材资源的过程中,应注重教材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要尊重和传承优秀的民族声乐传统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发展和教学需求进行创新和改革。通过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新的教学内容和元素等方式来丰富和完善教材体系,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
六、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一)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在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发展工作。通过组织定期的培训和交流活动、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和思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引进优秀人才和教学资源
除了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外,还应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和教学资源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引进高水平的民族声乐专家等方式来充实教师队伍。同时,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音乐院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三)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为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应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来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业绩。同时,设立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来表彰和激励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这种评价和激励机制既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又能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和提升。
七、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一)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手段
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还可以采用实践操作、作品创作、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在线作业提交与批改、在线测试等评价方式也能有效地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反馈
除了关注结果性评价外,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反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过程性评价和反馈既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三)强化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在课程评价体系中,还应强化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通过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奖学金、评优评先等挂钩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利用评价结果来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工作。这种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又能推动整个教学体系的完善和优化。
八、结论与展望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视域下的民族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材建设与教材整合、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民族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我们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民族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民族声乐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与社会各界共同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娇娇.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声乐教学模式探索--评《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与实例》[J].新闻爱好者.2016,(6).92-92.
[2]洪慧,朱咏北.近十年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类研究综述[J].音乐创作.2016,(7).DOI:10.3969/j.issn.0513-2436.2016.07.043 .
[3]王丹.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9).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Ethnic Vocal Music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Development
Tian Yundong, Xiao Fufang
Zheji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Hangzhou 310024, Zhejiang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us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thnic vocal teaching not only carri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ethnic culture, but also plays a key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music literacy and aesthetic 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centered on student development is gradually gaining popularity, which poses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teaching mode of ethnic vocal music courses.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 teacher team, and course resources of ethnic vocal music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them in depth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n this basis, strategies such as building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of "trinity", strengthening textbook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have been proposed, aiming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ethnic vocal music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with student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Keywords: ethnic vocal music; Music literacy; Aesthetic ability; Teaching mode; Cultural heritage
上一篇: 校企一体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探究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