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数字化转型中的艺术理论:动能、图景与路径
席海建
常熟理工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 苏州215500
[摘 要]数字化转型是由数字技术驱动,数据要素赋能而引发的系统性创变,美育数字化转型是我国教育对过去与未来、挑战与机遇及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反思后的战略性选择。数字技术通过重构艺术教育生态,构建起艺术理论创新与实践传播的新型育人图景,但转型过程中面临现实与虚拟融合欠佳、技术与艺术冲突、传递与表达失衡等问题。破解路径在于构建“现实与虚拟交融”的美育空间生态,达成“技与艺共振互促”的艺术教育使命,创新“人文数智内嵌耦合”的教育载体形态,从而实现美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推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范式。
[关键词]美育;数字化转型;艺术理论;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7-9534(2025)-0051-48 [收稿日期]2025-03-04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学校美术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①数字技术的迭代演进正在重塑高等教育知识传播范式,美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其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新阶段,它制约着全球化进程,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②数字全球化时代的美育正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特别是高度数字化,也即注重虚拟化、规训化、隔绝化或孤独化等,这对于以往美育方式的面对面现场感、共在感、亲密感及相互交流等构成拆解,从而导致新矛盾产生。③推进美育数字化转型需构建“技术赋能-理论创新-实践重构”的三维协同机制。技术上,搭建虚实融合的智能美育平台,实现艺术资源的全域整合与动态更新;理论上,构建数字人文视域下的艺术理论体系,突破传统艺术理论的阐释界限;实践上,创新“技术中介-情感共鸣-价值引领”的教学模式,确保数字化转型服务于艺术教育的育人本质。
一、美育数字化转型的动能场景
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一种强调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其产生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发展意蕴。④数字技术不仅为美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更成为推动美育转型的核心动力,本研究从技术赋能、理论创新、实践重构三个维度构建驱动机制分析框架。
(一)技术赋能维度:数字技术与艺术理论的深度耦合
美育数字化转型在概念层面由“美育”与“数字化转型”两个核心概念构成,其本质是数字技术与艺术理论的深度融合。当下学界对其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视角:其一,“范式”理论主张美育数字化转型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教育范式,彰显了数字技术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引发的教育生态变革;其二,“形态”理论着重强调在数字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形态的重构以及技术驱动下新型育人模式的产生。无论哪种理论,均强调美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与艺术教育深度交织的过程,这一深度融合的具体表征值得深入探究。在此进程中,艺术教育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革。数字技术突破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构建起虚实交织的多维教育场域,新型数字艺术教育空间的创设,既为艺术理论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教育实践拓展了发展空间。数字感知技术的应用使艺术创作与展示突破物理空间束缚,数字平台成为新的艺术载体,提供沉浸式体验场景。同时,数字技术推动教育内容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艺术理论不再局限于课堂抽象概念,而是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拓展了艺术教育的实施路径。
(二)认知重构维度:艺术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范式转换
互联网营造了一个与实体空间共存的虚拟空间,也是可以同时反射真实世界的“镜像世界”,这样的虚拟空间和镜像世界不仅改变了以往艺术的表达形式,重构了美术馆的空间价值,也重构了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使观众从以往的观赏者变成了体验者与表达者。⑤美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认知范式的深刻变革。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艺术教育的主体(教师、学生)与客体(艺术作品、教育内容)在认知方式、行为模式及互动关系上均发生了本质性转变。一方面,数字技术重新界定了艺术教育的基本要素、发展逻辑与价值路径。它不仅拓展了艺术教育的内涵,更通过多元形式丰富了创作与体验场景,在此过程中,教师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技术引导者,学生则从被动接受者成长为主动创作者。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倒逼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数字平台打破了课堂与创作的空间界限,师生可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时互动,创作与展览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单向交流,而是形成跨地域、跨时空的多维探究网络,这种互动模式不仅丰富了学习形式,更拓展了艺术教育的时空维度,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场域。
(三)价值实现维度: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动态平衡
通过基于生物生理学意义上的研究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计算研究,人工智能情感预测和共情能力越来越丰富,极大地促进了智能媒介的高度人性化。⑥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审美素养与创造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目标注入新动能,它不仅革新了艺术教育的呈现形式,更推动育人目标向纵深发展。从价值层面审视,技术赋能的关键在于将数字工具转化为艺术教育的有效助力。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艺术教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递,转向审美观念、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借助数字化手段,艺术教育可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教学,拓展教育的深度与广度。美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目标在于通过技术赋能全面提升艺术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在艺术创作、审美体验与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数字技术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助力学生接触多元文化艺术形式,拓宽艺术能力培养空间。美育数字化转型是技术驱动、认知革新与价值实现的多维融合过程,推进这一转型,既是教育技术变革的必然趋势,更是对新时代艺术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深刻反思与重塑。
二、美育数字化转型的图景困境
数字化为艺术教育赋予了新的形式与平台,推动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然而,在实施进程中,技术可行性与美育内在规律的协同至关重要,若二者无法有效契合,将会产生诸多矛盾与冲突,阻碍美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需要在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与计算思维相融合的基础上,拥有基于“科学一般”的知识积淀。⑦
(一)现实与虚拟融合的内在缺失
教育形态正发生重大变革,不断向着大规模、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方向演进。⑧数字技术赋能美育时,艺术教育数字空间不断拓展,新教育形态涌现。然而,在艺术创作主体性、感性体验和创作自由等核心层面,现实与虚拟空间未能有效融合,存在内在统一缺失。其一,虚拟空间的“视觉性”弱化了人的“感性体验”。数字化技术虽增强沉浸式视觉体验,但依赖该技术的学习场景减少实际艺术感知。学习者通过屏幕接触艺术,多依赖视觉输入而非亲身感知,削弱多感官参与,抑制创作思维多样性与批判性思维发展。其二,数字空间的“智能化”限制了艺术的“个性化”。算法推荐机制主导内容呈现,虽提升教育针对性,但导致作品同质化,压缩创作自由度与创新性。智能化平台追求标准化内容,忽视个性化表达与创作灵感价值,使艺术创作趋向量化复制。其三,数字平台的“工具性”压制了艺术的“自主性”。技术过度介入可能导致个体丧失自主性,抑制艺术创作的自由流动。标准化教学抑制情感培育与创造性探索,技术引导性可能消解艺术教育本质价值,削弱个性化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
(二)技术理性与艺术理性融合的冲突
美育的核心在于艺术的价值理性,即培育情感认知、创造思维与人文精神。这种独特性导致数字化转型中技术理性与艺术价值理性的矛盾凸显,形成技术工具性与艺术人文性的协调悖论。其一,过度倚重技术应用而忽视艺术内在价值,会使艺术教育的情感维度与思想深度渐趋弱化。数字技术通过图像处理、数据分析等手段将艺术作品转化为信息符号,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艺术的可操作性与普及性,但可能遮蔽艺术创作的情感内核与精神价值。在此情境下,艺术教育的“情感性”与“思想性”易被简化为符号表征,缺乏对艺术本体的深度解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被技术中介替代,削弱了艺术教育应有的文化厚度与情感深度。其二,过度强调艺术价值性与思想性而忽视数字技术工具性,会阻碍美育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直接感性交流至关重要,而在数字化转型中这一环节相对薄弱。数字技术虽能提供高效、广泛的传播渠道,但其“工具性”优势需与艺术教育内在价值及教育者思想引领有效结合,方能发挥最大效能。若无法实现结合,数字技术可能沦为“外部干扰”,削弱美育实质价值,使艺术教育陷入形式主义。
(三)内容供给与传播方式的遮蔽效应
艺术教育内容既要满足个性化需求,又需体现社会文化诉求,数字技术虽打破传统线性传播模式,但内容质量与信息多样性问题凸显,形成传播遮蔽效应。其一,内容供给过量易致信息泛滥与误导。虚拟空间中的艺术内容常缺乏深度与系统性,引发信息过载。大量低质量艺术作品及内容涌入教育平台,不仅可能误导受教育者的艺术认知,还会削弱主流艺术教育的引导力,阻碍其艺术素养提升。此类信息泛滥与低质内容供给,对美育推进产生反作用,破坏了艺术教育应有的精深性与创新性。其二,个性化推送机制会限制艺术视野。数字技术的推荐算法多基于受教育者过往兴趣推送内容,这种单一的内容供给模式不利于学习者艺术审美与创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受教育者长期处于“信息茧房”,其艺术感知与理解的边界会逐渐收窄,艺术多样性与创作自由性受到明显抑制。这既影响受教育者对艺术的全面认知,也导致其艺术创作呈现局部性与单一性,抑制创新思维发展。平衡技术应用与艺术本质,确保技术服务而非替代艺术教育,是美育数字化转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美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面对美育数字化转型机遇,需从艺术理论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其内在动力、理论图景及实施路径,稳步推进艺术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其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教育理念与艺术教育形式的深度变革,探索这一转型路径,既依赖理论指引,也离不开实践探索。
(一)构建“现实与虚拟交融”的美育空间
在美育数字化转型中,需科学把握现实与虚拟的辩证关系,艺术教育不仅是现实世界的再现,更需通过虚拟世界拓展审美与认知边界,虚拟教育环境的定位应始终服务于现实艺术创作。其一,坚守以“现实的人”为教育主体。艺术创作源于人的情感与思想,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内在需求与文化传承。虚拟空间的沉浸式体验需以现实生活为根基,诚如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是理解与改造世界的主体。艺术教育需服务现实生活,借助虚拟空间提升现实感知与理解,确保虚实互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二,增强美育数字空间的“情感温度”。艺术教育的本质是情感共鸣,数字技术可增强沉浸感,但需优化情感交流。通过情感化平台增强情感认同与价值共识,激发创作积极性,促进深层理解与自主创作动力。构建该空间需技术创新与教育理念革新并重,既是对数字化形式创新的应用,更是对传统艺术教育人文根基的坚守与深化。
(二)达成“技与艺共振互促”的艺术使命
数字技术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创新载体与传播平台,但技术应用不应取代艺术本身的人文价值。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需维护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核,避免技术逻辑对艺术本质的消解。其一,数字化转型应始终坚持以“人”为主体导向。教育者应借助数字工具助学生理解艺术内涵、激发创作潜能,而非仅用于技术展示。在此过程中,数字工具应作为辅助手段,促进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自我创作能力的提升,而非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力量。其二,需持续反思数字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在艺术教育中,技术应是激发学生创意与人文思想的催化剂。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用技术探寻艺术本质,而非仅用于展示。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技术局限,培养批判性思维,使其使用技术时保持独立思考,避免因依赖技术而削弱艺术感知与独立创造力。艺术教育数字化转型应以人为主,用技术服务人文价值,防“工具理性”误导目标。技术应与艺术内涵、教育价值相互促进,实现“共振互促”,助力学生在数字化平台获得更深刻的艺术体验与创作能力。
(三)创新“人文数智内嵌耦合”的教育载体
传统艺术教育载体在信息时代已难以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构建人文价值与数智技术融合的教育载体,需从双重维度推进。其一,构建技术赋能的人文浸润机制。数字技术平台应通过虚拟现实等手段还原艺术创作场景,在提供技术工具的同时强化文化基因植入。如利用AI辅助创作时,系统可预设文化符号库并设置创作伦理边界,使技术应用过程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场域。其二,建立价值导向的技术治理体系。针对技术平台的价值中立性特征,需构建“内容筛选-算法优化-效果评估”的全链条治理机制。通过智能审核系统过滤不良信息,运用情感计算技术评估教学效果,确保数字教育载体始终服务于艺术教育的人文目标。创新关键在于形成“技术工具理性与艺术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教育者需承担技术应用的伦理审查责任,在开发智能教学系统时嵌入人文评估模块,使数字载体既具备技术效能又彰显文化特质,这种融合模式不仅拓展艺术教育的时空维度,更在技术迭代中守护艺术教育的精神内核。
四、结语
数字技术正深刻重构艺术教育生态,美育数字化转型既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必然选择,更是艺术理论突破传统范式的内在要求。转型中,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的矛盾凸显为虚拟空间对现实人文关怀的消解、技术逻辑对艺术本体价值的遮蔽、算法推荐对审美多样性的桎梏等三重张力。破解之道在于构建虚实融合的美育空间生态以保持人文温度、建立技术伦理审查机制以守护艺术本质、完善跨学科理论框架以平衡技术赋能,推动艺术教育动能转换,构建数字时代美育新图景,实现从技术应用到育人本质的价值回归。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课题“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美育育人功能实践研究”(2024SJSZ0618)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席海建(1990-),男,汉族,河北盐山,讲师,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钱初熹.人工智能时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J].美育学刊,2024,15(02):45-51.
[2] 蔡曙山.论数字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1,(04):33-42+203-204.
[3]王一川.数字全球化时代的美育模型[J].美育学刊,2020,11(05):5-10.
[4]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01):5-15.
[5] 方李莉.“镜像世界”中的“场景流”[J].美术观察,2023,(12):20-21.
[6] 赵玄通.AI的共情生产与AI觉醒[J].东南学术,2025,(01):116-124.
[7] 孙承健,周笑.科技革命时代下我们如何思考电影[J].电影文学,2024,(22):46-49+56.
[8] 翟雪松,楚肖燕,王敏娟,等.教育元宇宙:新一代互联网教育形态的创新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01):34-42.
[9] 郑雨琦,张嘉怡.超越工具:数字记忆视角下AI绘画的能动性思考[J].艺术学研究,2024,(06):71-83.
Art Theory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Momentum, Vision and Path
Xi Haijian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a systematic innovation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enabled by data elements.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s a strategic choice made by my country's education after a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past and futur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n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Digital technology has reconstructed the art education ecology and built a new educational landscape of art theory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dissemination. However,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aces problems such as poor integration of reality and virtuality, conflict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and imbalance between transmission and expression. The solution lies in building an aesthetic education space ecology of "reality and virtuality integration", achieving the art education mission of "skill and art resonate and promote each other", and innovating the educational carrier form of "embedded coupling of humanities, digital intelligence", so as to achieve the systematic promotion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provide a practical paradigm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rt theory; technology empowerment;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上一篇: 高校羽毛球课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质性研究
下一篇: 高中生对数函数理解水平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