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鉴赏

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27 18:07:17 点击: 57 发布:超级管理员

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认知发展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自我效能感在批判性思维形成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教育环境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62,p<0.01),其中分析推理能力、开放思想维度与学术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问题导向学习(PBL)教学模式通过提升学习投入度,显著增强了这种正向关联。研究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构建支持性教育生态,培养成长型思维,可有效促进医学生高阶认知能力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一般自我效能感;医学教育;认知发展;成长型思维

一、理论框架:批判性思维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逻辑

(一)概念辨析与测量维度

批判性思维作为高阶认知能力,包含分析推理、评估论证、开放思想三个核心维度(Facione,1990)。一般自我效能感则指个体应对挑战性任务时的信心水平,具有领域特异性与情境敏感性(Bandura,1997)。医学教育场景中,这种效能感既体现为对临床决策的把握,也包含对复杂病例分析的自信。

(二)理论关联假设

社会认知理论揭示,个体对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认知投入与策略选择。在医学学习中,高自我效能感者更倾向于采用深层学习策略,主动构建知识网络,这种认知风格恰是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土壤。同时,批判性思维的提升通过正向反馈机制,进一步增强自我效能感,形成"能力感知-认知投入-思维进阶"的良性循环。

(三)调节变量分析

教育环境作为重要调节变量,通过课程结构、评估方式及师生互动影响上述关系。问题导向学习(PBL)通过创设真实临床情境,既激发批判性思维需求,又通过团队协作提升自我效能感;而传统讲授模式可能因被动学习特征,削弱这种关联。

二、实证研究:相关性检验与机制探索

(一)研究设计

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三所医学院校1238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三至大五)进行问卷调查。工具包括《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CCTDI)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辅以半结构访谈。数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SEM)及多层线性模型(HLM)。

(二)核心发现

1.量化数据

-批判性思维总分与自我效能感呈中度正相关(r=0.62),其中分析推理(r=0.58)、开放思想(r=0.55)维度贡献最大。

-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自我效能感在批判性思维与学业成就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41,p<0.001)。

2.质性洞察

-高自我效能感学生表现出更强的"问题驱动"特征:"面对复杂病例,我会主动拆解问题,像拼图一样寻找线索"(访谈对象M7)。

-低自我效能感者则存在"防御性认知"倾向:"担心自己分析错误被嘲笑,所以更倾向于依赖教材结论"(访谈对象F4)。

3.教育环境效应

-多层线性模型显示,PBL课程参与度每提升10%,批判性思维-自我效能感相关性增强8%(γ=0.23,p<0.05)。

-导师支持度(β=0.38)与同伴互动质量(β=0.27)是关键调节变量。

三、机制阐释:双向赋能的认知发展模型

(一)自我效能感对批判性思维的驱动路径

1.认知资源释放:高自我效能感降低学习焦虑,使工作记忆资源更多分配于复杂问题解决。

2.元认知调节优化:自信个体更善于监控思维过程,及时调整认知策略(如从"试错法"转向"假设检验")。

3.风险承担倾向:在医学伦理决策等情境中,自我效能感强者更愿意挑战传统方案,提出创新见解。

(二)批判性思维对自我效能感的反哺机制

1.能力证据积累:通过成功完成案例分析、文献批判等任务,个体获得"我能胜任"的实证性体验。

2.替代性经验学习:观察优秀同伴的思维过程,产生"如果采用类似策略,我也能进步"的替代性效能预期。

3.言语说服内化:导师对批判性表现的正面反馈,转化为个体对自我能力的积极认知图式。

四、教育启示:构建思维发展的支持性生态

(一)课程设计创新

1.情境真实性提升:开发基于虚拟仿真技术(VR)的临床决策训练模块,在风险可控环境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2.元认知支架嵌入:在PBL教案中设计"思维外显"环节,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自我提问"工具监控认知过程。

(二)评价体系改革

1.动态成长档案:采用批判性思维发展量表(CTDS)追踪个体进步轨迹,替代单一结果性评价。

2.同伴互评机制:在小组病例讨论中实施"360度思维反馈",培养客观自我评估能力。

(三)师生互动优化

1.导师认知示范:通过"思维出声"think-aloud)教学法,展示专家批判性思维的元认知特征。

2.错误价值重构:建立"临床误诊分析数据库",将错误转化为认知发展的学习资源,降低失败恐惧感。

五、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伦理维度拓展

医学批判性思维不仅涉及认知技能,更包含价值判断与伦理决策。研究发现,具有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伦理困境中表现出更高的"道德勇气"r=0.48)。这提示教育干预需:

1.增设伦理决策情境模拟,培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价值权衡能力。

2.通过反思性写作任务,促进批判性思维与职业认同的深度融合。

结语

本研究揭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共生关系,本质是认知主体在与教育环境互动中实现的动态平衡。当教育生态能够提供适宜的挑战梯度、情感支持与认知工具时,这种平衡将转化为思维进阶的内在动力。医学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传递,更要成为点燃批判火种、培育认知勇气的熔炉。当医学生在解剖标本时不仅看见器官结构,更能思考生命伦理;在问诊患者时不仅记录症状,更能探究疾病叙事,这样的教育才真正实现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庄严承诺。这种承诺的兑现,不在于宏大的课程体系,而在于每堂课中思维火花的激发,每次临床实践中自我效能感的累积,以及教育者对认知成长规律的深刻敬畏。

副本_简约风教育主题小红书大字封面__2025-03-13+21_27_57.jpg


论文鉴赏
编辑部

友情链接: 大众文艺 学周刊

首页 电话 联系